苏联造БM-13火箭炮

抗美援朝时期,我国从苏联购买了该型火箭炮。在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炮兵某团使用此型火箭炮,迅速、准确地进行了10次齐射,摧毁了敌人8个阵地,大量杀伤了敌人。为此,上级机关授予该团“百发齐放、震破敌胆、战士最爱你、敌人最怕你”奖旗一面。
该型炮弹径132毫米,弹长1450毫米,弹重42.5千克,初速70米/秒,滑轨数量8条,滑轨长5米,一次齐射弹数为16发,7~10秒完成一次齐射,最大射程8470米,发射架是工字型,可在上下分别挂1枚火箭弹,共可以携带16枚М-13型132毫米火箭弹。
1939年3月,苏联沃罗涅日州“共产国际”兵工厂试制БМ-13火箭炮成功。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БМ-13在定性测试尚未全部完成的情况下,苏联政府作出决定,全力生产БМ-13火箭炮及М-13火箭弹。同月,苏军决定组建一个БМ-13特别独立火箭炮连,并于7月参加了奥尔沙地区的战斗。到1944年12月止,苏联共生产该型炮1万余门。在1942年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和1945年的柏林战役中,该型炮都取得了重大战果。
1941年7月,苏军在白俄罗斯斯摩棱斯克的奥尔沙地区同德国军队展开激战。苏军炮兵上尉费列洛夫指挥的火箭炮连,对德军军用列车和铁路枢纽站及其附近的集结步兵进行齐射,打得德军猝不及防,损失惨重,这是该型火箭炮首次出现在战场上,由于极端保密,连炮兵连的人员都不知道火箭炮的正式名称。但是炮架上有一个字母“К”,便昵称其为“喀秋莎”,这个名字后来不胫而走,几乎成为红军战士对火箭炮的标准称呼,一直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