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展陈>经典陈列>抗日战争馆

抗日战争馆解说词

1939年2月,第120师和冀中区领导机关共同组成以贺龙为书记的军政委员会,统一领导冀中区的各项工作。图为贺龙所率第120师一部渡唐河,开赴冀中(照片)。1939年4月下旬,冀中区集中7个多团的兵力,在河间县齐会村一带与日军激战3昼夜,歼灭日军700余人,创造了平原歼灭战的范例(照片)。八路军之所以采取奇袭、伏击、围歼等作战方式并取得骄人战绩,主要的是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在广大平原上“造人山”,建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使日军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9月下旬,第120师主力在冀中胜利完成任务返回晋西北途中,在灵寿县陈庄地区伏击歼灭日、伪军1000余人。图为第120师某部机枪阵地(照片)。 

1940年2月,第120师主力返回晋西北,巩固了晋绥抗日根据地。图为贺龙、关向应在前线指挥作战(照片)。大青山游击支队团结蒙、汉各族人民,在战胜日、伪、顽军的夹击中巩固和发展起来。图为大青山抗日游击支队在作战(照片)。这是大青山抗日游击支队使用的部分武器(文物)。 

1938年12月下旬,刘伯承、邓小平率第129师师部、第386旅和先遣支队进到平汉路以东冀南平原地区,在广阔的平原上展开游击战争。图为1939年刘伯承(右)、左权(左)在晋东南抗日前线(照片)。1939年2月,第129师第386旅采取诱敌之策,在威县香城固地区毙日军200余人,给进犯冀南之敌以有力打击。图为香城固战斗中缴获日军的山炮(照片)。 

1939年2月,八路军第115师第344旅代旅长杨得志等率部分兵力,从晋东南进到濮阳、内黄一带,随即和地方武装合编为冀鲁豫支队,在战斗中逐步开创了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图为该抗日根据地部分领导人于1940年5月合影(照片)。 

1939年3月,由代师长陈光、政治委员罗荣桓奉命率八路军第115师师部及第343旅第686团,由晋西到达鲁西地区。图为罗荣桓给干部传达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照片)。8月2日,第115师一部在梁山附近伏击日军,歼敌300余人。这是梁山战斗《快板》书(文物)。到1940年底,第115师等部建立和发展了冀鲁边、鲁西、胶东等抗日根据地,并使山东根据地同华中根据地连接起来。图为山东纵队之一部(照片)。 

第三组 发展华中抗日根据地 

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建立与巩固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指示(文物),1939年2月,周恩来受中共中央委托,到皖南新四军军部,根据敌占东南地区的情况,同新四军领导人商定“向北发展,向东作战,巩固现在阵地”的战略方针。图为周恩来(中)与叶挺(右)、项英(左)在皖南合影(照片)。7月,中共新四军代表大会在皖南召开,讨论决定在长江两岸更加广泛地开展游击战争,开创华中抗战新局面。图为大会主席团合影(照片)。 

1939年5月成立了以张云逸、徐海东为正副指挥的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图为徐海东在给部队讲话(照片)。11月,新四军第1、第2支队领导机关合并,成立了以陈毅、粟裕为正副指挥的江南指挥部。图为陈毅在给部队讲话(照片)。 

接着,新四军第4支队进行整编,由徐海东兼任司令员,郑位三任政治委员。新四军第5支队以原第4支队第8团为基础扩编而成,罗炳辉任司令员,郭述申任政治委员。图为罗炳辉(右2)与其它领导合影(照片)。整编后的第4、第5支队,分别开赴津浦路两侧发动群众,开辟了皖东抗日根据地。 

1939年11月,彭雪枫所率新四军游击支队在开辟豫皖苏根据地的战斗中发展到1.2万余人,改称新四军第6支队,彭雪枫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照片右9)。这是彭雪枫使用的马褡子(文物)。 

1939年1月,李先念率领新四军独立游击大队挺进鄂中(照片左1),并于11月改编为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李先念任司令员,朱理治任政治委员。创立了以白兆山、大悟山为中心的豫鄂边抗日根据地。这是李先念使用的电话机(文物)。 

为了配合开辟苏北,发展华中抗日根据地,1940年5月,黄克诚奉命率八路军第2纵队第344旅和新编第2旅由冀鲁豫南下,10月改编为八路军第5纵队,在东台白驹镇与苏北新四军会师。图为黄克诚在干部会上作动员报告(照片)。 

到1940年底,新四军在华中建立了皖东、豫皖苏、皖东北、苏北等抗日根据地,扩大了苏南、皖中根据地,沟通了华北与华中抗日根据地的联系,新四军主力部队发展到近9万人、地方武装数十万人。 

第四组 开辟华南抗日根据地 

1938年10月,广州失陷后,国民党军队溃逃。中共广东地方组织领导成立惠(阳)宝(安)人民抗日游击总队(照片)和东(莞)宝(安)惠(阳)边人民抗日游击大队,积极开展游击战争,后发展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曾生任司令员,尹林平任政治委员,创建了东江抗日游击根据地。图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向广东惠阳牛王爷岭的日、伪军发起攻击(照片)。 

广州市郊人民抗日游击队第2支队也在斗争中发展起来,后发展成为珠江纵队。图为广州民众抗日先锋敢死队正在袭击日军的搜索部队(照片)。 

香港和澳门是抗战时期中国获取海外援助的重要中转地。香港沦陷后,香港同胞与日本侵略者展开了各种形式的斗争,党领导的东江纵队在香港地区营救了大批文化名人和国际友人。 

1938年12月初,长期战斗在海南岛的琼崖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广东省民众抗日自卫团第14区独立队。独立队在冯白驹等领导下,团结汉、黎、苗各族人民,坚持抗日游击战争(照片)。这是琼崖黎族抗日游击队员使用的子弹袋(文物)。到1940年底,部队发展到2500人。以后部队改称广东省琼崖抗日游击队独立纵队,冯白驹任纵队司令兼政治委员。图为琼崖抗日游击队的女战士们(照片)。 

共产党领导的这些华南抗日游击队,不仅在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而且创建和发展了琼崖、东江和珠江等抗日根据地,一次又一次地粉碎日、伪军的“清乡”和“扫荡”,打退国民党顽固派的多次进攻,图为华南游击队序列(表)。 

第五组 打退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进攻 

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统治集团,为坚持一党专政,在抗日战争中尽量保存自己实力的同时,力图削弱和消灭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在蒋介石这一反共反人民的方针下,1939年冬至1941年初,国民党顽固派由制造小规模的军事磨擦,发展到向根据地军民发动大规模武装进攻,企图削弱以至消灭共产党在华北、华中的武装力量。针对国民党顽固派的倒行逆施,毛泽东适时提出“抗战团结进步,三者不可缺一”的政治主张(照片),并进一步明确提出:“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和“有理、有利、有节”的军事斗争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