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1979年 尺寸:长5.4米 宽3米 高2.74米 1979年3月4日,我广西边防部队在越南北部军事要地谅山奇穷河畔缴获。该坦克涂越军军绿色,坦克炮塔部位喷有越军军徽,编号289。苏联造T-34中型坦克乘员5人,战斗全重32吨,配有85毫米坦克炮1门,7.62毫米机枪2挺,最大时速55千米,最大行程306千米,发动机功率500马力。
苏制T-62主战坦克,1961年投入生产,1962年定型服役。该型坦克首次使用滑膛坦克炮,威力大,发射穿甲弹的速度可达1615米/秒。 1969年3月,该坦克在珍宝岛自卫反击作战中被我军缴获,后送军事博物馆收藏。
这是一种以火箭作动力,将地雷抛撒到预定地域,构成雷场或雷群的布雷器具。它由火箭布雷弹和火箭发射车两部分组成。其主要特点:速度快、机动性强,可在几分钟内布设一个大面积防坦克雷场。主要用于恢复被破坏的障碍体系,提高既设障碍性能,掩护重要目标和部队的翼侧和结合部,封闭敌坦克突破口和隘路、渡口、要道等;也可将地雷直接撒布到敌坦克、装甲输送车战斗队形中和空降地域里,达到迟滞、拦阻、分割敌战斗队形,炸毁敌坦克和装甲车辆。
苏联造T-34中型坦克
该车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装备的第二代军用越野车。2007年12月北京汽车制造厂有限公司捐赠给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外型尺寸:4400×1825×1950毫米 最大总质量:2620千克 最大爬坡度:60% 整备质量:2120千克 越壕宽度:0.55米 最高车速:135千米/小时 涉水深度:0.6米
该车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型第三代军用越野车,可加装多种武器装备。2006年研制成功。2007年8月东风汽车公司捐赠给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外型尺寸:4698×2183×1912毫米;最大总质量:5000千克;最大爬坡度:60%;整备质量:3250千克;越壕宽度:0.7米;最高车速:110千米/小时;涉水深度:0.75米。
1999年12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澳门。这辆车是人民解放军驻澳部队的指挥车和军旗护卫车。三名解放军战士护卫着军旗乘坐该车率先进入澳门。 制造厂商:长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外型尺寸(毫米):1865×1695×1780(长×宽×高);车重:2500公斤;最大时速:130公里;载客人数:7人
这是一种两栖作战坦克,设有水上推进装置,能自身浮渡。战斗全重18.5吨,水上最大时速12千米,装有85毫米坦克炮(线膛)1门,直射距离950米。主要用于水网稻田地带或协同步兵强渡和封锁江河作战,也可以沿海和岛屿支援步兵强行登陆和进行抗登陆作战。
此型火炮具有发射速度快、火力猛、机动性能强的特点。主要用于压制和歼灭敌炮兵、步兵和坦克群等目标,支援坦克作战。战斗全重13.4吨,最大时速55千米,最大射程10115米,战斗射速(一次发射)19发/9.5-11.5秒。
这是一种具有装甲防护力的运输车辆,可浮渡江河。战斗全重12.8吨,最大时速60千米,可运载步兵13人或物资1.5吨。主要用于输送步兵和物资器材,也可遂行侦察、警戒等任务。
这辆M3A3轻型坦克,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1947年鲁南战役中缴获国民党军的。1948年随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坦克大队参加济南战役,在攻打永固门战斗中,沈许驾驶这辆坦克勇敢作战,摧毁国民党军碉堡、工事多个,为步兵开辟了冲锋道路,出色地完成了战斗任务。为此,沈许被誉为“铁人”英雄,这辆坦克被授予“功勋坦克”。
此炮是一种口径较大、射程较远、威力较大的线膛无坐力炮。口径105毫米,直射距离580米,最大射程7680米。
这种火箭炮是在抗美援朝战争时期中国从苏联购买的,亦称“卡秋莎”。中国人民志愿军炮兵某团,在1952年10月30日上甘岭战役大反击中,用这种火炮迅速准确地进行10次齐射,摧毁“联合国军”8个阵地。在反击579.9高地的战斗中,该团在两次齐射中就歼敌数百人。为此上级道长奖给该团“百花齐放,震破敌胆,战士最爱你,敌人最怕你”锦旗一面。
这辆装甲车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1949年1月解放天津时缴获国民党军的。它外侧装有履带,内侧装有4个轨道轮,既可在公路上行驶,也可以在铁路上行驶,主要用于巡逻、侦察。
这辆装甲汽车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1949年解放上海时缴获国民党军的,该车主要用于侦察、通信和指挥。
这辆坦克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1949年解放上海时缴获国民党军的。主要战术技术性能 战斗全重:3.44吨 乘员:2人 武器装备:7.92毫米机枪2挺 装甲厚度:6-13.5毫米 最大时速:42千米 最大行程:125千米 越壕宽:1.45米 通过垂直墙高:0.62米
这门自行榴弹是中国人志愿军在1953年7月抗美援朝战争夏季反击战役中,于朝鲜平康地区缴获美军的。主要战术技术性能 战斗全重:19.28吨 乘员:5人 武器装备:155毫米火炮1门 最大射程:14600米 装甲厚度:6.3-13毫米
这辆坦克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在1950年12月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中,于朝鲜顺川地区缴获美军的。主要战术技术性能 战斗全重:33吨 乘员:5人 装甲厚度:30-85毫米 最大时速:45千米 最大行程:160千米 越壕宽:1.83米
这辆喷火坦克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在1951年3月抗美援朝战争第四次战役中缴获美军的,喷火坦克是指装有喷火装置的战斗车辆,用于在近距离内喷射火焰,杀伤有生力量和破坏军事设施兵器。主要战术技术性能 战斗全重:4.5吨 乘员:5人 装甲厚度:5-10毫米 发动机功率:110马力 喷火具:1具 喷火距离:约100米
年代:1953年 战斗全重:32吨 车体长5.4米 宽3米 高2.74米 苏制T-34/85坦克,速度55千米/小时,最大行程306千米,配备有85毫米ZiS-S-53火炮一门,7.62毫米DT式机枪两挺。 215号坦克,抗美援朝战争时期购自苏联,1953年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取得了辉煌的战绩,荣获“人民英雄坦克”称号。
该坦克是1950年12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在第二次战役中于朝鲜介川地区缴获美军的。主要诸元:乘员5人,战斗全重32吨,配有76毫米火炮1门、机枪3挺,装甲厚度25~100毫米,最大速度48千米/时,发动机功率440马力。
这辆坦克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在1950年12月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中,于朝鲜顺川地区缴获美军的。主要战术技术性能 战斗全重:41.73吨 乘员:5人 武器装备:90毫米火炮1门 装甲厚度:25-101毫米 12.7毫米高射机枪1挺 最大时速:48千米 7.62毫米机枪2挺 最大行程:160千米 发动机功率:500马力 最大爬坡度:31度 越壕宽:2.4米 涉水深:1.2米
59式中型坦克是根据苏联提供的图纸和设备,于1958年9月开始试制,11月5日组装出了第一辆。1959年10月1日,在庆祝建国十周年的阅兵式上,当排着方阵的国产坦克车辆“隆隆”驰过天安门广场时,观礼台上下响起了潮水般的欢呼声。人们为首次见到如此精良的国产坦克而赞叹不已。 59式中型坦克车体由装甲钢板焊接而成,炮塔为特种钢铸造,车身低矮,结构紧凑,性能可靠,使用方便,火力较强。59式中型坦克全重36吨,乘员4人,装有1门100毫米线膛炮,配有高低稳定器和光学瞄准镜,最大射程16千米,直射距离1100米,顶部装有12.7毫米高射机枪1挺,7.62毫米并列机枪、航向机枪各1挺,最大速度50千米/时,装甲厚20~100毫米,最大爬坡度30°,通过垂直墙高0.8米,越壕宽2.7米,各项战术性能居当时世界前列。
国产62式轻型坦克于1958年开始研制,1962年12月定型,1964年正式装备中国人民解放军,是新中国第一代轻型坦克。 它战斗全重21吨,乘员4人,装有1门85毫米线膛炮,最大射程12.1千米,直射距离950米,并配有高射机枪1挺,7.62毫米机枪2挺,最大速度60千米/时,最大爬坡度35°,通过垂直墙高0.7米,越壕宽2.7米,涉水深1.4米。
该坦克于美国1944年出厂,是二战中美军LVT水陆战车系列中的一种。二次大战后,美国把这种坦克作为新式武器装备国民党军, 1949年人民解放军解放上海时曾缴获多辆。主要诸元:乘员6名,战斗重量18吨,配有37毫米火炮1门、机枪3挺,装甲厚度6~13毫米。该坦克采用履带划水前进,水上时速10千米,陆上时速24千米。
该车曾用于装备人民解放军水陆战车团,在装甲兵的登陆训练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主要战术技术性能:战斗全重16吨,乘员4人,装甲厚度6-12毫米,最大时速陆地38千米,发动机功率250马力,水上12千米,武器装备12.7毫米机枪1挺,7.62毫米机枪2挺。
这辆坦克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东北地区用被击毁的侵华日军坦克和缴获的部分零配件装配而成的。这辆坦克曾参加过锦州、天津等战役,作战中有力地配合了步兵的进攻。 主要战术技术性能:战斗全重15吨,乘员4人,武器装备,装甲厚度12-20毫米,57毫米火炮1门,最大时速38千米,7.7毫米机枪2挺,发动机功率:250马力。
这辆两栖履带输送车又名“水老鼠”,是人民解放军在1949年在上海战役中缴获的。 主要战术技术性能:战斗全重2.7吨,乘员2-4人,装甲厚度2-4毫米,最大时速陆地40千米/小时,发动机功率,75马力,水上6.5千米/小时,越壕宽1.3米,通过重直墙高0.5米。
这辆坦克歼击车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在1951年抗美援朝战争秋季反击战中,于朝鲜铁原地区缴获美军的。 主要战术技术性能:战斗全重28吨,武器装备90毫米火炮1门,装甲厚度9.5-76毫米,7.62毫米机枪1挺,最大时速42千米,发动机功率450马力。
这门自行高射炮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在1951年抗美援朝战争中缴获美军的。 主要战术技术性能:战斗全重16.8吨,武器装备40毫米火炮2门,装甲厚度12.7-19毫米,最大时速56千米,发动机功率220马力。
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卡迪拉克汽车分公司生产的轻型坦克。1943年3月开始研制,1944年4月定型,同年装备美军。主要用于替换M3和M轻型坦克,50年代后,逐渐被M41轻型坦克所取代。除美军外,还装备世界上10多个国家,在某些国家一直服役到70年代。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共生产4 000余辆。 主要战术技术性能:战斗全重18.37吨,乘员5人,车长5.49米,车宽2.95米,车高2.77米。主要武器是1门75毫米火炮,。辅武器为1挺12.7毫米髙射机枪和2挺7.62毫米机枪(挺并列—、1挺前机枪),采用2台V形8缸水冷汽油机,总功率为161.7千瓦。最大速度55千米/小时,最大行程240千米,过垂直墙髙0.91米,越壕宽 2.44米,涉水深1.02米,有准备时涉水深1.98米,最大爬坡度31°。装甲厚度12.7-38毫米,发动机舱内有1个固定式灭火瓶,乘员舱内装有1个便携式灭火瓶。
该车是一种工程保障车,主要用于在战场上牵引受损车辆和进行修理。 主要战术技术性能:战斗全重3.5吨,乘员3人,最大时速16千米,最大千程96千米,发动机功率110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