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架飞机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1945年解放东北时缴获侵华日军的。同年底,这架高级教练机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所航空学校的教练机。该机于日本神武纪元2599年(公元1939年)制造,故称99式。主要战术技术性能 乘员:2人,最大航速:349千米/小时,翼展:11.8米,机长:8米,实用升限:8180米,机高:3.64米,最大航程:1060千米,载荷:429千克,武器装备:7.7毫米固定机枪1挺,全重:1721千克
这种战斗机由美国北美航空公司1940年研制成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性能最佳的作战飞机之一。 1948年10月辽沈战役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从国民党空军手中缴获了该机。人民解放军第一个战斗机中队成立后,曾使用过这架飞机。在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时,人民解放军空军飞行员驾驶这架飞机飞越天安门广场,接受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主要战术技术性能 乘员:1人,机长:9.83米,翼展:11.3米,机高:4.3米,最大时速:703千米,飞机总重:5262千克,最大航程:1530千米,武器装备:12.7毫米机枪6挺,907千克炸弹,发动机功率:1109.85千瓦,实用升限:12770米
该机是由苏联图波列夫飞机设计局研制的一种双发动机轻型轰炸机,1943年开始装备苏军。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创建初期,从苏联购买了一批图-2轰炸机。这些轰炸机在剿匪、解放浙江沿海岛屿和抗美援朝等作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战术技术性能 乘员:4人,机长:13.8米,翼展:18.86米,机高:4.85米,飞机总重:8500千克,发动机机率:2×1359千瓦,实用升限:9500米,最大航程:2100千米;武器装备:载弹量:1000-3000千克,20毫米航炮2门,12.7毫米机枪3挺
此型歼击机是米格-15歼击机的改进型,1949年投产,它具有良好的高亚音速性能,与旧式螺旋桨式战斗机和早期喷气战斗机相比,高空高速性能有很大提高,是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主要喷气式歼击机机种之一。主要战术技术性能 机长:10.10米,翼展:10.08米,机高:3.7米,最大时速:1070千米,飞机总重:3636千克,实用升限:15500米;武器装备:37毫米航炮1门,23毫米航炮2门
这架教练机是由米格15型歼击机改型而成的双座机,除增加一个教员座舱外,大部分设备和附件与米格-15歼击机相同。主要战术技术性能 乘员:2人,机长:10.1米,翼展:10.08米,机高:3.7米,最大时速:1015千米,飞机总重:4850-5400千克,实用升限:14625米;武器装备:23毫米航炮1门
歼-5是1956年由沈阳飞机制造厂成批生产的第一种近音速喷气式歼击机。它主要用于与敌机空战和为轰炸机护航,必要时也可用于攻击地面目标。机长11.36米,翼展9.6米,飞行高度16600米,最大平飞速度1145千米/小时,装备37毫米航炮1门,23毫米航炮2门。
歼-6是中国制造的一种单座双发动机超音速轻型歼击机。该机以小巧轻便,推重比大,机动性能好,是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中国空军的主力歼击机。机长12.54米,翼展9.04米,实用升限17500米,最大平飞速度1450千米/小时,装备3门航炮,机翼可挂空空导弹。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部队曾用这种飞机击落过美国制造的无人驾驶侦察机多架。
由中国南昌飞机厂1958年开始研制,1965年6月4日试飞成功,1969年底投入批量生产并装备部队。强击机又称攻击机,是专门低空或超低空攻击地(水)面中小型目标的军用飞机,主要用于直接支援地面部队(水面舰艇部队)作战,攻击敌战术和浅近战役纵深内的有生力量等目标可配备多种对地攻击武器,也可挂空对空导弹,飞机要害部位有装甲保护。 主要战术技术性能 乘员:1人,机长:15.65米,翼展:9.68米,机高:4.33米,最大时速:1240千米,最大起飞重量:11.5吨,实用升限:16500米;武器装备:23毫米机炮2门,可携带各种炸弹、火箭、空对空导弹,正常载弹量2000千克
歼-7是中国沈阳飞机制造公司和成都飞机工业公司于1964年初开始研制,1966年试飞成功的一种单座单发动机轻型超音速歼击机。该机尺寸小、重量轻、机动性好、近战火力强、使用维护简便。主要用于国土防空和夺取战区制空权,并具有一定的对地攻击能力。机长13.95米,翼展7.15米,实用升限18700米,最大平飞速度2177千米/小时,装备30毫米航炮2门,可挂PL-2空空导弹。
歼-8是中国沈阳飞机研究所和沈阳飞机制造公司研制、生产的高空高速歼击机,该机具有良好的飞行性能,最大飞行速度超过M2.0.主要用于防空和争夺前线制空权,并具有良好的对地攻击能力。 此机为歼-8飞机的第一代产品,设计定型于七十年代。试飞英雄王昂、滑俊、黄炳新等曾驾驶此机完成多种重大科研项目,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机长21.52米,翼展9.34米,实用升限20500米,装备23毫米双管航炮,可挂4枚PL-2空空导弹。
该机由加拿大德•哈维兰公司制造,1961年美国大量订购,装备陆军、空军,主要用于观察、联络等任务。 原国民党空军少校飞行员李大维于1983年4月架驶该机从台湾飞回祖国大陆。主要战术技术性能 乘员:1-2人,机长:9.24米,翼展:14.64米,机高:2.75米,最大时速:225千米,飞机总重:2313千克 实用升限:5500米,最大航程:1252千米,载荷:可载5人或620千克货物
这架喷气式高级教练机是美制F-80“流星”喷气式战斗机的改进型,1948年3月首次试飞。该机分前后两舱,由两名架驶员联动操纵,教员可在后舱座位对学员实施训练指导。 原国民党军空军军官学校上尉飞行教官黄天明、学员朱京蓉于1969年5月26日驾驶该机从台湾飞回祖国大陆。主要战术技术性能 乘员:2人,机长:11.48米,翼展:11.85米,机高:3.55米,最大时速:960千米,飞机总重:5432千克,实用升限:14500米,武器装备:12.7毫米机枪2挺
这种飞机是由美国原北美航空公司研制,1949年开始装备美国空军,是世界上第一种后掠翼喷气式战斗机,也是当时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喷气式战斗机,曾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空军中服役。 原国民党空军上尉飞行员徐廷泽于1963年6月1日驾驶该机从台湾飞回祖国大陆。主要战术技术性能 成员:1人,机长:11.45米,翼展:11.9米,机高:4.47米,最大时速:1086千米,最大起飞重量:7419千克,实用升限:14720米;武器装备:12.7毫米机枪6挺,携带火箭弹8-16枚,空对空导弹2枚,炸弹907千克
这架飞机是美国瑞安公司于1962年在原BQM-34A“火蜂”式靶机基础上改制而成的。该机体积小,飞得高,电磁反应回波弱,雷达不易发现,生存力强,攻击困难;机身全部为黑色,头部装有高空侦察照相机。该机可以回收多次使用,是一种廉价而有效的飞行侦察工具。 1964年8月至1969年底,美国空军无人驾驶高空侦察机入侵中国领空97架次,被人民解放军空军击落17架,这里陈列的是被击落的第三架无人高空侦察机残骸。主要战术技术性能 机长:8.53米,翼展:8.18米,机高:2.01米,时速:775千米,侦察高度:18000米,飞机总重:1500千克
这架飞机是由美国洛克希德公司20世纪30年代研制,后提供给台湾国民党军。该机实用升限超过20000米,续航时间可达8小时左右,主要用于照相和电子侦察。航空照相每次可摄取宽约150千米,长约3500千米地幅的地面目标。从1962年1月至1967年9月,国民党军空军派遣U-2型飞机从台湾窜入大陆侦察110架次,被人民解放军空军击落5架,生俘飞行员2名。这里陈列的是其中一架飞机残骸。主要战术技术性能 乘员:1人,机长:15.24米,翼展:24.60米,机高:4.65米,飞机总重:8000千克,最大时速:850千米 实用升限:22870米,最大航程:7200千米,活动半径:2800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