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11月26日,我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卫星在太空飞行47圈,卫星回收舱于11月29日按地面指令,安全降落于贵州六枝地区,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 该卫星返回舱由七机部技术局捐赠。
卫星总重量1800千克,由仪器舱和返回舱组成,配有航天摄影系统。运行轨道为近地近圆轨道。1975年11月26日,卫星首次由长征2号送入预定轨道。3天后返回舱成功返回地面。
这是一种地对空导弹,主要用于攻击高空、高速飞机和飞航式导弹等空中目标。于1966年3月研制成功,同年底通过定型试验并装备部队。整个武器系统包括导弹、制导站、发射架和地面支援设备等。 1967年9月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地空导弹部队使用红旗2号导弹击落台湾国民党军美制U-2高空侦察机1架。主要战术技术性能: 有效射程:12-32千米;作战高度:3-24.5千米;最大飞行速度约:420米/秒;制导方式:无线电指令。
这是中国制造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70年4月24日用长征1号运载火箭在甘肃酒泉卫星发射场发射。卫星重173千克,初始轨道参数是:近地点439千米、远地点2384千米、倾角68.5度、运行周期114分钟。卫星发射《东方红》乐音、工程遥测参数和科学探测数据。这里展出的是“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备用星。
这是一种单级液体燃料地对地近程弹道导弹,用于射击敌战役纵深内的重要目标,是我军六十年代装备的第一代导弹武器。 导弹全长:17.68米;最大射程:590千米。
东风2号导弹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地地中近程弹道式导弹,1964年6月29日,试验发射成功。该导弹采用单级液体火箭发动机,主推进剂为液氧和酒精,辅助推进剂为过氧化氢。战斗部可装备核弹头和常规弹头。主要战术技术性能 导弹全长:21.314米 起飞重量:29.78吨 弹体直径:1.652米 最大射程:1300千米 最大翼展:3.391米 最小射程:550千米
“霹雳”2号导弹是中国引进苏联K-13导弹仿制的。而苏联的K-13即是根据中国提供的美国造ALM-9B“响尾蛇”空对空导弹测绘资料和残片研制而成的。 此种导弹主要用于从后半球(所谓后半球是指以敌机为中心,在其后半部分空间的半球形内)近距离攻击敌机。可在21.5千米高空范围内使用,攻击7千米以内的空中目标。其控制舱利用目标的热辐射控制导弹的飞行,并按比例导引法自动导向目标。
中国在50年代末期开始研制有线制导反坦克导弹。1971年中国获得苏制“萨格尔”导弹。这是一种有线制导的反坦克战术导弹,其破甲威力在第一代反坦克导弹中较为先进。1973年,中国决定集中国防工业的精兵强将,仿制“萨格尔”导弹。经过近6年的试制攻关,“红箭-73”反坦克导弹终于在1979年定型并批量装备部队,填补了中国反坦克导弹装备的空白。 “红箭-73”是目视跟踪、三点导引、手动控制、导线传输指令的中国第一代反坦克导弹武器系统,可攻击500米至3000米距离内的坦克、装甲目标或暗堡。导弹长864毫米,直径120毫米,续航平均速度120米/秒。
这是我国自行制造的第一代飞航式近程岸对舰战术导弹。主要用于打击入侵我领海的敌大、中型水面舰船,保卫我海军基地、港口、沿海城市和海上交通线的安全。它的特点是射程较远,命中率高,破坏威力较大,并采用自控加自寻的制导方式,因而对目标有良好的选择性。
上海1号舰舰导弹是中国制造的第一代飞航式舰舰导弹。1959年从苏联引进泼-15型舰舰导弹和部分生产技术资料,由国防部五院和南昌飞机厂联合进行仿制。1966年11月通过定型试验,1967年8月批准设计定型,随后投入批量生产,装备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部队。该导弹采用火箭发动机,固定助推器,自主控制加自动导引的控制方式。导弹武器系统由导弹、探测雷达、射击指挥仪和舰面火控系统组成。 主要战术技术性能 弹体全长:6.55米 有效射程:8-35千米 最大直径:0.76米 平均飞行速度:312.6米/秒 发射重量:2095千克 飞行高度:100-300米